肝脏是人体内脏中最大的器官,因其具有合成、解毒、代谢、分泌、生物转化以及免疫防御等功能,又被称为“加工厂”。
中国是肝病高发国家,有数亿人遭受不同类型的肝病困扰。各种肝病引起的肝衰竭成为临床多发病,由于病情凶险、进展迅速、预后较差,其具有病死率高的特点。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达80万例至100万例,现有常规药物治疗与机械人工肝治疗效果较差,死亡率高达70%~80%。
百万肝衰竭患者面临治疗困境
目前,肝衰竭治疗临床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标准内科治疗、肝移植、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治疗。
其中,标准内科治疗缺乏特效药物和手段;肝移植存在供体短缺、费用昂贵、手术难度大等临床痛点。我国每年仅有5000例左右肝衰竭患者能接受肝移植手术。
而非生物型人工肝(即常规机械人工肝,一种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的体外装置)主要还是采取血浆置换、血液透析等方式,虽应用广泛,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治疗后病死率仍高居不下。
随着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干细胞这一具有自我更新复制以及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在干预人类疾病领域所展现出的巨大潜力令人惊叹。因此,很多肝脏疾病科研学者也将目光投向了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可抑制肝损伤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传来好消息,该院转化医学中心执行主任高毅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血液净化用间充质干细胞”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文,未来有望为肝衰竭患者提供新的救命治疗体系。
根据大动物肝衰竭救治的实验结果显示,与常规治疗相比,该产品用于大动物肝衰竭模型时,能有效抑制全身炎症反应,将7天生存率从17%提升到87.5%。
在前期实验中,该研究团队发现,不论是肝切除小鼠模型还是药物性猪肝衰竭模型,在具有急性期特征的肝衰竭过程中,都存在炎症机制。
而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以通过抑制过度炎症导致的肝损伤,并通过旁分泌作用、分泌外泌体等方式发挥免疫调节、刺激组织再生作用。
该团队首次提出干细胞型生物人工肝并构建了“血液净化用间充质干细胞”。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运用到干细胞的透析方法,通过干细胞的旁分泌机制分泌出一些物质,改善患者的内稳态,促进其肝脏再生、修复。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曾在接受医师报采访时表示:对于严重的肝脏疾病,特别是慢加急性肝衰竭,由于死亡率非常高,除肝移植外,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数年前,我们曾开展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结果显示提高了早、中期患者的生存率,促进了部分患者康复。肝硬化患者,如得到及时、合理的个体化治疗(包括生物疗法),可使患者疾病进展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甚至可能得到逆转。
干细胞的特性,使其可以分化形成具备功能活性的肝细胞,参与肝功能的修复和重建,从而实现对受损肝脏的改善与修复。除此之外,根据《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杂志发表的一篇新综述,对间充质干细胞在再生医学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表明了间充质干细胞在神经、肾脏、骨骼、心脏病和伤口愈合等多种疾病应用上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
干细胞作为再生医学中最重要的“种子细胞”,为治疗多种器官结构功能损伤提供了可能。相信随着细胞技术的进一步深入,干细胞还将成为广大肝病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