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 Interaction Center Member Interaction Center
干细胞技术,让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拥有“全新”心脏
Publishtime:2023-07-06 Views:100

2000年至2019年的全球健康数据,心脏病一直是全球的首要死因,占所有死因总数的16%,2019年全球因心脏病死亡的人数增至近900万。

而其中,心衰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已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二大心脏病相关死亡原因。

据统计,在我国≥35岁的居民中,加权后心衰患病率为1.3%,即大约1370万人患有心衰。

640 (4).jpg


心衰根据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数据显示,我国心衰住院患者的年平均住院次数为3.3次,平均住院天数为9.7天,年人均住院费用为29746元,这样的数据说明心衰已给我国带来巨大的公共卫生负担。

但对大部分晚期心脏病患者来说,心脏移植是根治心脏病的惟一选择,但供体缺乏、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预后的不确定性以及费用高昂等原因,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好在随着细胞疗法的技术不断发展,干细胞疗法为缺血性心脏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640 (6).png

干细胞治疗心脏病机制

目前,临床上的研究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由于具备分化成成体细胞的潜能,目前多项研究表明通过富含多种生长因子培养基定向的诱导,可以使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不同类型的心肌细胞,用于心脏的修复。


640 (7)_副本.png

其次,间充质干细胞还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这些因子以可溶性形式被释放,并在外泌体和细胞外囊泡(EVs)中释放。从而起到保持心肌收缩能力,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并促进受损组织中形成新血管形成的作用。

                  

640 (8).png


而最近的研究更是表明,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分泌的囊泡和外泌体。

间充质干细胞释放出富含miR-22的外泌体,这些外泌体可以通过共培养的心肌细胞的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内。miR-22通过与甲基CpG结合蛋白2 (Mecp2) 的相互作用阻止心肌细胞的凋亡,另一个课题组也报道了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以通过不同的调控机制减少心肌细胞的凋亡。

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相关案例

据调研统计,目前全球在研的干细胞治疗心力衰竭项目使用了脂肪干细胞(CSCC-ASS)、间充质干细胞(MSC)、C-kit 阳性心肌干细胞(C-kit CSCs)、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心脏祖细胞(CPCs)、心球干细胞(CDCs)、间充质前体细胞(MPC)等干/祖细胞。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在2013年-2016年入院的冠心病患者中去8例,随机分为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其中干细胞移植组4例行常规治疗并静脉输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4例行常规治疗,治疗3年后随访,两组患者均存活。

干细胞移植组左室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较对照组均有升高。研究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

干细胞治疗心脏病具有巨大的潜能和诱人前景。在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干细胞治疗最终将会作为心脏病治疗的一种常规手段,服务与患者,造福于人类。